東決第一戰,吉米·巴特勒一始既往地強硬,用41分回應了看低熱火的所有人,以118-107強勢逆轉綠軍,讓東決回到應該有的狀態。
系列賽的第一戰往往確定基調,但開戰前綠軍被更多人看好,似乎他們進總決賽天經地義。的確,從紙面上看凱爾特人具備更好的條件:第一,雙核驅動,熱火是單核球隊;第二,均碼陣容,個個身高臂長,是后1/3賽程防守最好的球隊;第三,塔圖姆和布朗雖然年輕,但分別擁有兩次和三次東決經歷,并不缺乏季后賽經驗。
然而,熱火同樣擁有公認的一流防守,巴特勒的單打球風非常適合季后賽,其聯防經驗可以應對老鷹這樣的外線攻擊型球隊,也能應對擁有頂級中鋒的76人。凱爾特人是他們遇到的最大挑戰,但巴特勒兩年前有過東決淘汰綠軍的經歷,信心十足——而且,擁有主場優勢的是熱火。
所以,當上半場綠軍順風順水地領先熱火13分時,看上去不堪一擊的熱火給了最強硬的回應。
熱火在前兩節并沒有給對手太大的壓力,只是用換防、聯防應對,因此塔圖姆的開局打得非常順利。他在上半場14中9,其中8個球是在三秒區內,進了一個三分,半決賽面對大洛和字母的那種窘迫感,不復存在,21分也是他在季后賽上半場的個人得分最高,他雖然年紀輕輕,卻已經打過11輪季后賽,共61場。
除了塔圖姆,此戰歸來的羅伯特·威廉姆斯大鬧籃下,拿走12分和5個籃板,一度讓熱火中鋒阿德巴約非常難堪。要知道第一節綠軍在三秒區得分為16-20,但第二節打了翻身仗,三秒區得分出現26-4的懸殊對比,他們兩節在禁區內所得42分,也平了過去25個賽季以來綠軍半場最高紀錄,無論常規賽還是季后賽。
帶著8分優勢進入下半場,凱爾特人沒有想到平地起風雷,第三節熱火變臉了。
首先在進攻上打得更堅決,巴特勒攻籃下、上罰球線,后衛文生特和斯特魯斯接連命中3記三分,僅用了3分鐘便反超了比分。
在防守上,熱火加強了協防,增加了防守時的攻擊性,在羅·威籃下得球或者塔圖姆弧頂持球、傳球時,不斷去切、搶、斷,第三節搶斷6次,造成綠軍8次失誤,僅塔圖姆一人就單節失誤6次。
第三節呈現災難性的一邊倒,熱火打出一波22-2,而凱爾特人前7投都沒有命中,直到7分鐘過去,才由羅·威上籃進了第一個球。最后,第三節的比分記錄是39-14,凱爾特人單節13中2,這是最近4個賽季綠軍單節最差命中率,無論季后賽還是常規賽。他們在上半場有防守的情況下31中15,但第三節12中1。
主教練烏多卡在賽后毫不留情地批評了兩名主將塔圖姆和杰倫·布朗:“有馬庫斯(斯馬特)和AI(霍福德)當然好,他們能讓我們冷靜下來,但這并非事情的本質。不是我們年輕人的問題,不是佩頓(普里查德)和艾?。▋仁访芩梗┑膯栴},問題出在老將杰森(塔圖姆)和杰倫身上,讓勝利從我們手里溜走,是他們倆的責任。”
但烏多卡的策略也有責任,他沒能使隊員們在第三節的風暴中即時清醒,也沒有想辦法限制住吉米·巴特勒的瘋狂反擊。
這一戰巴特勒拿下41分,其中第三節獨取17分,有9分來自罰球,全場罰球18中17。前兩輪巴特勒雖然投了44個三分,但他本質上不喜歡遠投,東決第一戰也沒有投中,全部得分除了罰球,大多來自中投和上籃,其中7個球在三秒區內(包括一次反擊扣籃)。
巴特勒是非常傳統的古典派,喜歡用擋拆點名一打一,準確率極高。如果遇到強硬的防守,他會主動尋找身體接觸,以獲得罰球機會。對此烏多卡并沒有換成夾擊,迫其出球。或許他擔心巴特勒傳出大量的外線三分,但熱火三分數量不多,在東西決4支隊伍里面,三分球出手最少。
這場球雖然少了兩員大將,斯馬特有傷,霍福德臨陣因新冠退出,但這并不能作為借口,因為熱火同樣少了洛瑞。缺少洛瑞讓巴特勒不得不更多持球,缺少霍福德則讓烏多卡在內線缺少應變武器,這場球羅·威過于興奮,直接把左腿打抽筋了,他一次次被切走球的時候,烏多卡無法換人。
第一戰最突出的意義,是讓東決回到其應該有的狀態,這兩隊并非紙面上呈現的那樣,綠軍年輕、經驗豐富、身體占優,而是非常接近,極有可能打天王山之戰。
系列賽出現這種勢均力敵的狀態,或者雙方各有優劣,最后勝出就看誰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4場。誰也不能將對手一棍子打死,就看如何用防守將對手的優勢場最多限制在3場。
東決G1把雙方優勢都攤開,各自有了表現:熱火如果強度上不來,綠軍可以憑借天然優勢碾壓,所以,熱火如果想贏4場,必須至少讓巴特勒像G1那樣發揮3場,另有一場借助身邊人把三分投準,因為他遭遇包夾是早晚的事;凱爾特人想贏4場,難度比熱火小,因為他們是雙核驅動,塔圖姆和布朗只要各自有2場表現出眾即可。
但綠軍晉級有一個大前提,那就是強度必須與熱火匹配,否則,再強的天賦也沒用。到底是什么樣的強度呢?熱火在第三節已經做了回答。
相關直播
暫無相關直播
相關錄像
相關集錦
相關短視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