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對綠軍來說,這不算大事。常規賽,綠軍無欲無求,他們就算一直輪休到季后賽開始,也不會對季后賽的前景產生什么影響。馬祖拉依舊讓主力們正常出戰,除了為了鎖定對西部球隊的主場優勢,也是時間太早,沒辦法現在就躺,球員狀態需要比賽延續,轉播、評獎、數據方方面面也都需要比賽支撐。
但壓力不足,導致心態無可避免地放松,這應該是確定的。起碼你在比賽中看不到綠軍太多的收縮刷卡,老鷹要一打一,那就讓他們打好了。至于籃板保護的積極性——這是馬祖拉平時比較強調的部分——綠軍基本等于沒有,而老鷹拼得很兇。
綠軍大可以忘掉過去4天發生的事情。只是在季后賽開打不久前,連續輸給潛在的首輪對手,起碼是給對面的信心加了砝碼。老鷹目前排在東部第10,落后東部第8的76人5場比賽,約等于沒希望追上。跟第9的公牛咬得緊。最好的劇本是,附加賽先斬公牛,然后去客場再贏一場,這樣他們才能跟凱爾特人碰面。
如果可以選,綠軍首輪最想打哪個?
首推當然是公牛。你根本無法想象公牛爆冷拿下綠軍的畫面,甚至拖到2-4的希望都不大。公牛中鋒位置的機動性決定了,他們沒辦法防五外,而你自然不能指望公牛靠不怎樣的空間和中距離硬解,夯碎綠軍不俗的護筐跟單兵防守。一邊是鐵騎奔騰萬箭齊發,另一邊是全靠腿跑的刀斧手,這不是一個維度的較量;
次選呢?
次選還真的不好選。
綠軍不會想打熱火的。雖然沒人知道熱火的季后賽傳奇劇本有沒有續費,但你可以確定,斯波收藏有購買這項服務的充值鏈接。
步行者呢?
本賽季,算上錦標賽,兩隊打了5次,綠軍3勝2負,戰績占優。但整個賽季才輸了17場的綠軍,能輸給步行者2次,有一場還是比一般常規賽重要一些的淘汰賽,那么步行者之于綠軍大概是個討厭的角色。
步行者進攻效率聯盟第2,哈利的魔法固是略有降溫,這支球隊的支配球能力、投射能力、快攻能力和多條線進攻的發散性仍是防不勝防。步行者不擅防守,但他們也不怎么放三分,這跟綠軍喜歡簡單掩護走位創造小空位三分的習慣正經撞上了。截止日拿到西卡,還提升了鋒線對位高度,這在季后賽或許能看到效果。
步行者的特點,有機會給綠軍制造一點麻煩。
那就選76人吧,這組打出條件反射的CP,已經讓人很難想象出現不同的結果。打這個老對手,綠軍心理優勢巨大。恩比德賽季末復出,什么狀態也未可知。
不過,綠軍也需要注意到,76人的鋒線防守提升了。我不確定這在對陣凱爾特人時有多大作用,這取決于他們屆時如何用人,畢竟巴圖姆、烏布雷的綜合能力各有缺陷,而另兩個強援希爾德和洛瑞都矮。
但納斯可能會拿出更瘋狂的防守策略,76人的侵略性或許會比以往的版本來得瘋狂。這種變化當然不一定有用,恩比德能否在輪轉中跑贏綠軍三分線上的轉移球,這有懸念,但你不會喜歡一個增加了未知變量的老對手。
或者更直接地講,如果恩比德不是只打了半個賽季,他們不會是東部第8。這本該是第二輪甚至第三輪的對決。
那么,綠軍選最近贏了他們2次的老鷹又如何?
首先,綠軍近兩次跟老鷹交手,當然不是最佳水準。我們假設綠軍只擺出了80%的認真臉,這沒問題;
第二,兩隊季后賽的預期交手,比賽形態上跟今天相比,倒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。先是兩邊各自守沉退,比擋拆持球投。等各自忍不了之后,開始增加換防,拼一打一。
季后賽提升強度之后,難度還會是這樣“工工整整”的劇本嗎?
至少去年兩隊首輪相遇,大致就是這么個劇本。馬祖拉大部分時間沉退,少部分時間換防。斯奈德知道綠軍這么守的弱點在哪,于是球隊把持球投執行力拉滿。系列賽打了6場,綠軍自是沒什么翻車風險,但他們沒把老鷹干崩倒有點出乎預料。老鷹是一支后場持球投大拿控衛驅動的擋拆型球隊,對沉退防守為主旋律的綠軍來說,這個特點,略討厭。
本賽季,老鷹持球投有效命中率聯盟第1,場均持球投出手次數聯盟第6。只論軍訓中鋒,老鷹在東部是個狠角兒。
“好家伙,作者你什么意思?戰績遙遙領先,百回合凈勝11.3分的綠軍,難不成打個首輪也不穩了?”
不不不,綠軍首輪不管打誰優勢都很大。只不過,相比再往前一些年,一支百回合凈勝分過10的球隊的季后賽首輪,不管打哪個第8名,預設4-0都是最合理的結果。而現在會不會如此碾壓,說實話,我拿不準。
聯想到西部類似的局面,以及去年季后賽上半區球隊紛紛翻車的場面,這能說明什么?
我們可以想到很多解釋,比如,附加賽規則加劇了季后賽邊緣區的競爭,巨星老中青三代同堂強隊變多,三分時代強隊魚塘區炸魚分差變大導致凈勝分虛高,等等。但不管什么理由,聯盟目前這個局面,都說明:
卷是真的卷;
季后賽大家依舊至多打4個對手,由于卷,強隊變多,導致了上半區球隊比之過去晉級難度提升。
下半區別氣餒,上半區也別以為穩了。
2
楊已經休戰一個多月了,這期間老鷹10勝7負,比之賽季勝率還略有提升。老鷹同期防守效率排名聯盟第16,而他們整個賽季的防守效率排名第26。雖然這里面或許有遭遇對手不同,吹罰尺度調整的影響,但沒有楊,老鷹防守提升倒也不需要怎么細琢磨。
真正有意思的是,老鷹在這期間進攻沒掉,不管是排名還是絕對數據,完全沒有比楊傷之前差。
這似乎也不難解釋,老鷹確實還有楊之外的發起方式,今天對凱爾特人,穆雷吃下了42.9%的回合占有率,打了一場科比式的比賽——加時賽連續三次軍訓波神的中投太炸裂了——光是穆雷過去1個多月,場均就能拿下26.5分+9助攻,這已經是標準的聯盟一線主攻手的產量,效率卻沒有崩。穆雷之外,老鷹后場還有博格丹,鋒線上的亨特、杰倫·約翰遜、貝(雖然雙J和貝這期間各有傷缺)等等,都能扛一點輸出。
大家分一分,把楊的那一份給補上了。
所以,楊對老鷹沒用了嗎?
不能說的這么絕對。如果老鷹主攻資源真的充盈,穆雷不至于一場投44個。沒有楊的時候,老鷹有備案,但以賽季尺度而論,你不能永遠讓穆雷扛這么重的擔子。
那么,找個更便宜的、防守好一些的選擇,會不會比楊......
我不知道啦~
但老鷹當初拿到穆雷時,有關他和楊的兼容性問題就有過討論。我們假設一支球隊比賽正常運轉,需要100點持球資源,那么楊+穆雷+其他人,大概得有個180點,拿去楊這半壁江山,還剩90點。大家提升一點強度,把不足的10點補上,100點又夠了。
平時多余的這80點投資,是不是就浪費了?
這是配隊最有趣的討論之一。高球權的球星合作,溢出現象必然存在,也有各自的處理辦法。楊和穆雷都是控衛,功能性重疊嚴重,還都得首發,這個問題相對不好處理,要實現1+1等于2,不容易。
所以,不該溢出囤積持球資源了?
那也不見得。
如果湖人不是在詹姆斯之外又囤了幾個能投籃、能組織的后衛,他們最近恐怕不會在詹姆斯缺席時如此游刃有余。湖人有預防老球星休戰的需要,這種準備就顯得更有價值。勇士在庫里缺席時進攻發起便秘是不錯的對照組。掘金的發起資源則是緊巴巴地剛好夠用,沒有一點富余——雖然他們的二陣贏了快船。
各自的情況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
大體上,缺人時其他人能分擔任務,人全時各自讓出球權后還能做點別的工作,讓持球資源有一定彈性,這可能是最理想的狀態。
相關直播
暫無相關直播
相關錄像
相關集錦
相關短視頻